潘慈惠牧師
廣東省花縣獅嶺人,生於一九零九年(清宣統元年)農曆八月廿七日。於一九九五年七月五日凌晨二時卅分,於博愛醫院因高血壓中風辭世,安息主懷,享年八十五歲。
潘牧師德高望重,受人敬佩,蒙主寵愛,得享高壽,實乃主耶穌的恩典。在她的漫長一生歲月中,忠心事主,蒙受主恩典和榮神益人的工作,事蹟和見證,縱用千言萬語也無法詳加敘述。惟有十分粗略地簡述一二,以表思念的情懷。
潘牧師生於小康之家,父安秀公,母朱氏,育有四男三女,牧師居長。潘牧師少時因逃避土匪盜賊,與家人自鄉間獅嶺遷往白坭,自此即與白坭結下不解之緣。
在白坭潘牧師有機會藉著幾位美國西教士得以接觸基督教,更得以有機會進入教會主辦之德新小學,自小就有機會聽聞福音。
在一九三七年一月十九日主更藉李希望及曾純珍兩位教士,在從化大塘尾的一次佈道會中,令潘牧師得到聖靈的光照,始察覺自己的罪,在 神和人面前認罪悔改,得著重生並立志獻身事主。
中日戰爭爆發後,潘牧師隨兩位西教士自白坭來到香港,並於一九三七年十月進入設在深水埗黃竹街的神召會培善聖經學校受造就。一九四零年六月畢業,畢業後在九龍城獅子石道傳揚福音。一九四一年二月遷往元朗泰祥街工作。同年十二月八日,香港淪陷,潘牧師雖受盡日軍驚嚇,但藉神恩手帶領,得以平安重返花縣白坭、清遠和廣寧南街等地作福音開荒工作。
一九四六年重建被戰爭破壞之白坭福音堂,當時還利用堂址同時設立「惠群學校」,使傳福音和教育工作同時進展,實造福了當地無數的鄉民和兒童。
一九四九年因政局動盪,潘牧師於是重返香港,先在元朗泰祥街聖光堂協助李希望及曾純珍姑娘工作,後鑑於屏山居民日多,遂於一九五零年與李姑娘在屏山開展了新的福音工場,借用屏山燕園一角舉行兒童佈道。到一九五三年二月正式租用燕園,並將原來用作飼養白鴿之屋舍改建為簡陋之校舍,開辦識字班,展開兒童佈道及家庭探訪工作。課室除作教學用外,更作聚會場所。到了一九五四年,屏山神召會正式成立,一九五五年因學生及聚會人數越來越多,於是租用農場的農舍作為課室,正式設立「惠群學校」。因著二十一世紀初的殺校浪潮,現只有「懷恩幼稚園」繼續為主發亮。
一九五六年,潘牧師於元朗西漁涌成立西漁涌佈道所,同時開辦幼稚園。
一九六三年,再在小欖村建立小欖佈道所,並開辦幼兒教育。
自一九六三年建立小欖佈道所以來,至一九八三年,潘牧師均於每週六,風雨無間的前往領會,其辛勤工作之態度,可見一斑。
教會在 神的恩手帶領下,在潘牧師的殷勤事奉下,不斷增長,一九七一年以「新界神召會」名義向政府註冊為慈善社團。
一九七四年購買明珠樓,即元朗堂現址,作為崇拜聚會之用。
一九八五年在主之引導下,潘牧師有機會認識招梁碧冕姊妹,談到有關白坭之福音工作,覺得要將基督的十字架再次在白坭高舉。在「主在聖殿中」的莊嚴歌聲中,白坭福音堂在一九八六年十月十二日正式復堂,哈利路亞!
潘牧師同時憑著信心,對 神全然倚靠,毅然承擔廿五萬元人民幣的建築費,為白坭小學重建兩層共十二個課室,工程經已完竣,學校亦已啟用。
在一九八七年,白坭福音堂復堂一週年感恩崇拜中,潘牧師聽到「現代馬其頓呼聲」:「請你過到大灣來幫助我們」,於是潘牧師每日檮告、交託、奔走於兩地,不辭勞苦,完全為主,至一九九一年,因潘牧師年事已高,體力大不如前,再經不起長途勞累,就惟有將大灣建堂事務交由招梁碧冕姊妹和朱永輝弟兄等繼續。一九九二年,一間有四百個座位的聖殿終於在感恩歌聲中,於英德大灣鎮被建立起來了。
潘牧師,我們所敬愛的人,已經離開我們,我們所失去的只是她的身驅,而不是她的典型,這是訣別,但不是永訣,有一天,我們都會在永恆的國度裡相遇。潘牧師,你現在哪裏,我們將來也必在那裏。
潘牧師,你的七個「不」字座右銘:
* 不計較工場大小,只求 神安排。
* 不計較環境好壞,只求順服聽命。
* 不計較工作艱辛,只求身體健康。
* 不計較酬勞多少,只求盡忠事主。
* 不計較生活享受,只求知足常樂。
* 不計較人的批評,只求討主喜悅。
* 不計較人的注意,只求榮耀主名。
無需作任何詮釋,因你潘牧師一生的忠瘁,已將座右銘作了生動、真實、中肯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