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最新消息 | 聚會重溫 奉獻方法 聯絡我們 關注我們 站內搜尋
新界神召會 NEW TERRITORIES ASSEMBLIES OF GOD CHURCH

本會1954年創會留影
潘慈惠教士在元朗泰祥街「聖光堂」協助李希望教士及曾純珍教士工作
本會於一九五二年開荒,在屏山「燕園」一間白鴿屋開始工作,首設兒童福音佈道所,禮拜日有主日學
屏山「兒童福音佈道所」 (近屏山南北路,即前達德學校附近)
屏山「兒童福音佈道所」 (近屏山南北路,即前達德學校附近)
本會五十年代於屏山開展兒童事工
本會五十年代於屏山開展兒童事工
本會五十年代於屏山開展兒童事工
本會五十年代於屏山之福音工作
本會五十年代於屏山之福音工作
本會五十年代於屏山之福音工作
本會早期以屏山「靜園農場」改建成「(屏山) 神召會禮拜堂」 (1953, 唐人新村路1號, 即前「惠群學校」校址)
李希望教士 (左)、潘慈惠教士 (中) 及曾純真教士 (右)
本會早年之元朗「西漁涌佈道所」 (元朗堂前身,即現時元朗西菁街、西裕街一帶)
本會早年之元朗「西漁涌佈道所」 (元朗堂前身,即現時元朗西菁街、西裕街一帶)
本會早年之元朗「西漁涌佈道所」 (元朗堂前身,即現時元朗西菁街、西裕街一帶)
本會元朗「西漁涌佈道所」主日學 (元朗堂前身,即現時元朗西菁街、西裕街一帶)
本會1954年創會留影
李希望教六十榮壽大典與嘉賓合照紀盛 (1960年2月9日)
本會創辦人李希望教士 (右)、潘慈惠教士 (中) 與西教士 (左) 合照
本會屬校「惠群學校」第一屆畢業生暨師長合照 (1961年7月22日)
本會屬校「惠群學校」早期教職員合照
本會屬校「惠群幼稚園」第十三屆畢業同學暨師長合照 (1972年7月15日)
本會成立初期之屏山堂 (唐人新村路屏山堂現址)
本會成立初期之屏山堂 (唐人新村路前惠群學校)
第7屆浸禮新葡與主禮牧者合照 (1959年10月10日)
本會初期值理
本會屯門小欖佈道所 (屯門堂前身)
一九六三年,在「小欖村」開設佈道所及幼稚園,其時該村多為大陸移民,而黃福弟兄為該堂首位信徒
本會創辦人李希望教士 (左) 及潘慈惠教士 (右)
本會「惠群學校」「創校十週年紀念感恩崇拜」 (1964)
本會「惠群學校」「創校十週年紀念感恩崇拜」 (1964)
本會「惠群學校」「創校十週年紀念感恩崇拜」 (1964)
本會於元朗堂舉行「元朗堂新堂奉獻暨李教士來華傳道五十週年感恩崇拜大會」
本會於元朗堂舉行「元朗堂新堂奉獻暨李教士來華傳道五十週年感恩崇拜大會」
本會於元朗堂舉行「元朗堂新堂奉獻暨李教士來華傳道五十週年感恩崇拜大會」
本會於元朗堂舉行「元朗堂新堂奉獻暨李教士來華傳道五十週年感恩崇拜大會」
元朗堂兒童福音工作
元朗堂利未團契
本會「惠群學校」兒童福音工作
本會「惠民幼稚園」創校留影,左為本會已故潘慈愛顧問,右為屬校「懷恩幼稚園」榮休校長姚慧虔女士 (「惠民幼稚園」位於屯門湖景邨)
本會「湖景聚會處」兒童福音工作 (屯門堂前身)
本會「湖景聚會處」兒童福音工作 (屯門堂前身)
本會於重建前之屏山堂舉行「創會建校卅週年感恩崇拜」 (1984)
本會於重建前之屏山堂舉行「創會建校卅週年感恩崇拜」 (1984)
本會於重建前之屏山堂舉行「創會建校卅週年感恩崇拜」 (1984)
本會第45屆浸禮新葡及同工長執合照 (1994年9月17日)
本會第45屆浸禮崇拜 (1994年9月17日)
本會第45屆浸禮,當日由謝克武牧師施浸、徐文成牧師襄禮 (1994年9月17日)
本會元朗「惠仁功課輔導中心」 (1994, 位於與本會元朗堂共用會址)
本會元朗「惠仁功課輔導中心」 (1994, 位於與本會元朗堂共用會址)
本會元朗「惠仁功課輔導中心」 (1994, 位於與本會元朗堂共用會址)
本會禮拜堂重建前留影 (1997)
本會禮拜堂重建前留影 (1997)
本會禮拜堂重建前留影 (1997)
本會禮拜堂重建前留影 (1997)
本會禮拜堂重建前留影 (1997)

本 會 簡 史

「新界神召會」創立至今,全憑著信心依靠神奇妙的恩典,如詩篇六十六篇10-13節,詩人說:「祢使我們進入網羅把重擔放在我們身上,祢使人坐車軋我們的頭,我們經過水火,祢卻使我們到豐富之地。」讚美主,我要舉起救恩的杯,稱揚耶和華的名,把感謝祭獻給神、榮耀祂。


一九三六年,李希望教士(Miss Annie Bailie)和曾純珍教士從美國到白泥接替祈立德牧師夫婦的工作,潘慈惠教士協助她們在白泥展開工作。李希望教士和潘慈惠教士是本會的創辦人。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美國領事館著兩位西教士離開白泥來到香港暫避,潘慈惠教士也與她們暫住九龍城。一九四二年香港淪陷,李希望教士及曾純珍教士都被關進集中營,潘慈惠教士返回花縣白泥,但為逃避日軍轟炸,便走到清遠一些比較偏僻的山野暫避,並在那些村莊展開福音工作。戰後,白泥福音堂被炸毀,靠著一班熱心的兄弟姊妹,白泥福音堂終於在一九四六年重建,並利用福音堂址開辦兒童教育工作,這就是「白泥惠群學校」。


一九四九年,政局動盪,潘慈惠教士返回香港,幸得元朗「聖馬提亞堂」李鄭肖珍女士接待,及後在元朗泰祥街「聖光堂」協助李希望教士及曾純珍教士工作。那時很多從內地到香港的人,都以在新界村落開設農場作為謀生安居之所,有見及此,在一九五零年潘慈惠教士與李希望教士一同離開元朗「聖光堂」,在屏山拓展新的福音工場。


「新界神召會」開荒於一九五二年,在屏山「燕園」一間白鴿屋開始工作,首設兒童福音佈道所,禮拜日有主日學,當年「沙田神召學院」,每週派神學生劉灼迪先生、伍富榮先生、譚煥平先生與其他同工來本會作開荒工作,一年後有黃頌恩先生,於畢業後亦加入「神召會」工作,至一九五四年夏天有姚鴻飛先生前來「屏山堂」工作,為第一位傳道人,他是一位克苦耐勞者。一九五三年開辦識字班,即「惠群學校」的前身,何怡怡女士主理校政,當時人數日增,「燕園」地方不敷應用,蒙神帶領下,租得「靜園農場」,重新建造課室三間,正式註冊為「惠群學校」。雖然「惠群學校」為一幅廣大的土地,但當時經濟十分困難,無足夠款項加建上蓋,感謝神的恩典,自教會在屏山開始,蒙神感動陳湛波先生,不但奉獻金錢,並支付一切建築材料,直至全部工程完成,實在感謝陳先生的愛心與幫助。


一九五二年至五五年,潘慈惠教士和李希望教士租賃元朗何桂開長老家裡,每主日早上在門口開設主日學,很多街坊兒童來參加主日學聚會,因此在與何桂開長老商量之下,租賃鄰近一幅一連四間鋪位,建成佈道所,定名為「西漁涌佈道所」,相繼開辦「神召幼稚園」,全部費用由何長老奉獻。一九六二年有李雅成弟兄之父在美介紹我們購得一幅二萬多呎之官地,第一期先建三間課室,作為大堂崇拜及六班幼稚園課室,後因舊校舍不敷應用,故把小學(即現時唐人新村路一號)和幼稚園(唐人新村路13號,禮拜堂現址)分隔為兩地段,直至一九七零年在校舍之南面,增設禮拜堂。


一九六三年,在「小欖村」開設佈道所及幼稚園,其時該村多為大陸移民,而黃福弟兄為該堂首位信徒。


一九七四年政府要發展「西漁涌」為新市鎮,我們蒙神帶領下在各值理及主內兄姊的支持捐獻,買得現時「明珠樓」二樓四千呎的商住樓宇,當年蒙主內一位夏威夷姊妹,來港探望潘慈惠教士和李希望教士,看見本會學校與幼稚園的工作,得神感動樂意奉獻美金二萬元,亦為購買元朗堂址之部份款項。


在這三十年之經歷,回想神的恩典和祂奇妙作為,使我們不能不感謝和讚美祂,祂是由無變為有的上帝,由少變為多的神,盼望我們日後都能同心合意,儆醒祈禱,聖靈充滿,得著能力,多作聖工,搶救靈魂。今日神召會最大的盼望,就是求主復興我們。


一九八四年,「新界神召會」於屯門「湖景邨」興辦「惠民幼稚園」,同時建立「湖景聚會處」。逢星期日早上於幼稚園禮堂中舉行主日學活動及崇拜聚會。起初由一群搬遷到屯門區的會友,加上一些學生家長,約有十多人。在主的恩寵下成長,經過十多年的光景,增加到三十多人參加聚會,有主日崇拜、青年團契、兒童聚會。


二零零二年根據會章法定受浸人數,聚會處正式成為堂會,定名為「新界神召會屯門堂」。隨著教會推行細胞小組模式,「屯門堂」有迅速的增長,弟兄姊妹對教會有共同的承擔,及積極參與事奉,質和量一齊增長,人數不斷地增添。蒙神帶領在二零零四年覓得「屯門中央廣場」十二樓三個單位作為新會址,並於二零零六年二月二十六日獻堂,以配合長遠的聖工發展。


為配合教會推行細胞小組發展之需要,本會曾多次修訂會章。其中二零一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第四次修訂、公佈、切實執行,以配合各堂會有效發展福音的需要,及董事會功能簡化,堂會自主運作的半自立方向。


本 會 簡 史 媒 體 版

創會建校五十載 傳揚福音惠社群

創會建校五十載
傳揚福音惠社群

創會六十週年 薪火相傳

創會六十週年紀念劇
薪火相傳

神召會100周年特會 新界神召會短劇

神召會100周年特會
新界神召會短劇